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与文章  »  行业新闻
国内IT服务外包行业蒸蒸日上
发布日期2011-6-17 已阅读

我国经过10年的信息化发展,很多行业、很多单位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比较快的阶段,例如很多金融企业的数据集中已经部分或全部完成。在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马上就面临着长期的系统运行维护的问题。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的IT部门面向内部的最终客户提供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一种是响应不及时,缺乏热线服务和故障申告、及时处理与反馈;二是在向集成的服务和运行中心迈进过程中,问题管理和故障分析缺乏专业化,迫切需要良好的服务管理系统的支持,IT系统能够自动报告成为很多企业CIO梦寐以求的境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将不属于核心竞争力的IT外包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自行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相关配套工程设备;其次升级需要不断地追加大量投资;再次要耗费人力资源,成立信息中心需要建立网络维护部门,并配备相关人员等。所以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基础网络的外包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为此专家指出,外包能让企业利用社会资源补充自身的短处。具体好处就是通过外包,可为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撑,使其迅速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减少资金、人力及管理上的投入。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将加速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的关键阶段。而服务外包是制造企业将非核心生产环节外置化、独立化和专业化,使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实践证明,制造企业实行服务外包后,将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人事培训和商务流程等外包给专业性更强的企业外第三方,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使制造企业全力以赴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生产效率和能力的成倍提升,这对于我国突破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列,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潜力巨大。事实上,服务外包在产生之初即与产业国际转移密切相关,并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我国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至今规模还很小。2007年,我国以21738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贸易国的位置,但服务贸易却相对滞后,为2000多亿美元,仅占我国贸易额的 10%左右,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软件外包出口为例,2007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65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可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美国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中国的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从2005年的45.48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79.46亿美元,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显然,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巨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2007年中国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52亿美元,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达22.6%;其中离岸外包占15%,内需市场为85%,信息技术外包 (ITO)约占六成,业务流程外包(即服务外包,BPO)约占4成。报告预测,中国外包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6%,其中离岸外包增长最为迅速,有望以34.9%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56亿美元。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06~2011年中国外包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8%。Gartner中国区主管洪刚则表示,中国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非常适合发展外包行业,但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工程师非常缺乏,这带来的后果是难以争取到高毛利率的北美客户的订单。以美国为主的北美是全球外包产业最大的发包地区,目前全球43%的ITO及60%的BPO来自北美。

6 月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2008中国软件发展与信息服务外包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介绍说,与2002年这一比重只有约2%相比,中国软件与服务业有了实质性的飞跃;而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业外包规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2.4亿美元,这具备标志性意义。专家分析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承接全球软件和服务业外包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良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各国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和跨国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中国还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