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与文章  »  行业新闻
竞争激烈的中国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0-12-12 已阅读

 2010年11月11日,新浪和MSN宣布战略合作,双方将全面打通微博、博客、即时通讯、资讯内容和无线等产品。 双方将微博与MSN的绑定和结合作为了重点。例如用户可以直接通过MSN账号登录新浪微博,并与新浪微博在线用户即时沟通;访客可以直接发起和新浪微博在线用户的MSN聊天;MSN还将推出与新浪合作的微博产品。

   一个是门户的最有力竞争对手,一个则是即时通讯工具的直接对抗者,选在这个微妙的时间发布合作消息,难免使人认为这是借3Q大战挖腾讯墙脚。 在腾讯与360酣战之际,众即时通讯工具抢挖QQ用户的不在少数。除MSN推出的QQ好友导入功能之外,新浪UC开始大打广告,中移动的飞信也调整了策略,实现与联通用户的互通。

   这场战争甚至使得已经“出世”两年多的张朝阳也站出来宣布用“视频、游戏、搜索和Web2.0”四大战略“再造搜狐”。“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二次世界大战,小公司活得非常不容易,大公司在各个领域拼命加速跑,否则也很难活。这场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盛大、阿里巴巴战国七雄的争斗,最多五年可见分晓。”

   腾讯力图蚕食的市场份额不仅是小公司,巨头之间的战争也无可避免。就在今年9月的互联网大会上,由于腾讯的挤对,新浪和搜狐愤然退出。在对大会报道权的争夺中,腾讯仅为微博独家报道权,就投入50万元赞助费。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难免会令新浪搜狐不适应。

   3Q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腾讯利用绑定客户端的方式强制推广其网络安全产品“QQ电脑管家”,与360安全卫士短兵相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3Q大战爆发之前,腾讯的手机浏览器因为全盘抄袭UC Web浏览器而引发了优视科技CEO俞永福的微博声讨:“手机QQ桌面软件又‘复刻’了UC桌面,从功能架构到界面相似度超过90%!如果抄袭不被惩罚,还有谁愿意继续创新?”

    正因为对欧美的模仿,使得中国互联网从根子上就带着“3C”的烙印,即商业周刊所指出的Copycats(抄袭成风)、Super Competitive(过度竞争)及Copyright Issue(版权问题)。无论是最初的门户网站(三大门户之于雅虎)、即时通讯工具(QQ之于OICQ),还是今天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之于eBay)、社交网站(开心网之于Facebook)、团购网站(参照Groupon),无不是对美国既有模式的抄袭。

   “很多小公司抱怨腾讯抄袭,但那是否是他们自己的创新呢?真正的创新是不容易被抄袭的,就好像Google阻挡不住Facebook如日中天一样。”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说。在美国,Google之后有Facebook和Twitter。Facebook虽未上市,其估值已经达500亿美元,锋芒直逼Google。而在中国,Facebook的中国翻版开心网在以“偷菜”风靡一时后,很快就在新浪强大的微博攻势下大量流失用户。

   2010年11月16日,新浪召开了微博开发者大会,盛况空前。由于参会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现场早早爆满,晚到的嘉宾和记者都被保安拦在了门外。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已达5000万;从20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平均每月新增500万用户;从8月28日到10月底,平均每月新增1000万用户。咨询机构易观国际称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7500万。

   有观点认为,微博将会是颠覆即时通讯工具的新应用,因而微博成为目前门户大战的主战场。为对抗新浪,张朝阳亲自上阵抓微博,借助于自己在圈子里的人脉,他不仅拉来了赵本山、李连杰、孙红雷等名人,还每天卖力“织围脖”跟人交流互动,以期增加人气和黏性。“目前有几种互联网应用和产品已经处于垄断状态了,但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市场还处在早期。我们潜力还很大。”张朝阳说,竞争才刚刚开始。

<< 返回